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原住民族與社會工作
Indigenous Peoples and Social Work 
開課學期
110-1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社會工作學系  
授課教師
李美儀 
課號
SW2028 
課程識別碼
310 2591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社207 
備註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50人
外系人數限制:1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101SW2028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前三週將採用Microsoft Teams進行線上課程,請同學預先確認設備及熟悉軟體操作。為避免打擾課程進行,請同學準時上線(上線時間為14:10-14:30,逾時將不開放入場)。
課程連結:https://teams.microsoft.com/l/team/19%3a7lnS6zdCFqjvhFwHqI9CPrC1dxy93yHR3dGp4y99oMY1%40thread.tacv2/conversations?groupId=79741cf5-3c32-4340-a9d5-cdc9ccb49937&tenantId=95ce6199-ca36-4820-87c3-d540c860270c

為建構符合台灣社會民情與制度的社會工作專業與方法,社會工作「本土化」的主張開始萌芽,如今也已成為台灣社會工作發展的重要目標。「原住民族社會工作」亦在台灣社會工作本土化浪潮的推近下逐漸獲得重視,然而,本土化社會工作等相關概念的建構與論述仍多以主流的非原住民族社會脈絡為基礎,以漢人為中心的社會工作方法,缺乏對原住民族世界觀的認識,除了難以針對原住民族案主提供有效的服務與協助,甚至可能在服務過程中對其造成傷害。因此,如何去解構以非原住民為中心的社會工作論述與方法,並提供符合原住民族需求的社會工作專業知識,成為助人工作者在服務原住民族部落與個人所需具備的專業能力。有鑒於此,本課程聚焦於四個面向:(一)、原住民族歷史創傷知情與結構壓迫;(二)、當代原住民族處境與多元議題;(三)、原住民族社會福利政策之演進;(四)、反思原住民族社會工作方法(包含:原住民族韌性與文化優勢、家族工作方法、部落工作方法) 

課程目標
加拿大第一民族學者Dr. Vern Morrissette提出原住民族社會工作需以原住民族獨特的世界觀為發展的基礎。美國印第安學者Dr. Maria Brave Heart也強調原住民族社會工作之助人工作者除了需認識原住民族世界觀,亦須認識歷史殖民壓迫對於原住民族社會的衝擊以及跨世代的影響。另一位美國印第安學者Dr. Karina Walters進一步指出,若要有效協助原住民族解決所面臨的社會問題,助人工作者需運用在地模式,將原住民族文化﹝譬如:傳統文化實踐、祭典及儀式、集體的社會支持網絡等…﹞納入處遇方式。因此,本課程之規畫涵蓋上述要點,期待同學修習這門課後,對於原住民族當代社會問題能從歷史與社會演變的脈絡有更全面的認識與理解,並透過認識原住民族世界觀及文化優勢,提升原住民族助人工作之文化敏感度,並重新思考符合原住民族部落與個人需求的社會工作方法。 
課程要求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備註: 每週二下午12:30-13:30 
指定閱讀
指定閱讀請參考每週課程大綱。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請參考每週課程大綱。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堂參與 
10% 
同學需在上課前完成指定閱讀,並將其應用於課堂的分組討論中。此外,每堂課結束前需填寫並繳交學習回饋單,回饋單包含三大問題:(ㄧ)、今天課堂中你學到什麼?(二)、今天課堂中的哪個部份仍不夠清楚,希望有更多的釐清?(三)、針對今天的授課內容請提出至少一個問題? 
2. 
作業 
90% 
選擇一個特定的原住民族議題或刻板印象,思考如何讓該議題被認識,或者如何破除該刻板印象。期末作業可以為拍攝短片、遊戲(譬如:桌遊、實境體驗、RGP、或團體帶領的遊戲等)或其他具有創意的活動,讓對於該議題不熟悉者,觀看影片或參與活動後,能增加對該議題之認識與理解。為了讓期末作業達到社會溝通效果,期末作業共分成以下四部份,並採團體分組進行,每組人數不超過5人。紙本作業請務必妥善引用文獻,並採用APA格式。 1. 作業一(團體作業,10分):從原住民族社會議題中擇一,針對該議題進行介紹,並說明該議題之背景與選擇動機。報告頁數以2-3頁為主,A4為限,12 級字,1.5 倍行高。截止日期:2021/10/7 (週四) 11:59pm,於NTU COOL線上繳交。 2. 作業二 (團體作業,15分):針對「作業ㄧ」之議題,深入探討問題成因,並針對現行的處遇方式提出批判與反思,並提出具備文化敏感度的處遇方式或建議。請至少引用5篇與該議題相關的期刊文章,以有助於對該議題之理解,並請務必依學術倫理妥善引用文獻。報告頁數以5-8頁為主,A4為限,12 級字,1.5 倍行高。截止日期:2021/10/28 (週四) 11:59pm,於NTU COOL線上繳交。 3. 作業三(個人作業,15分):挑選與作業一主題相關之紀錄片、影片、深度報導或文章,寫下你觀看後的心得與批判反思,包含:你在接觸該議題前,對於該議題的印象與觀感為何?為何會有這些印象及觀感?社會結構如何形塑這些印象及觀感?接觸該議題後,對於該議題的印象與觀感有哪些變化?變化如何產生?以及,若你是議題關係人(當事人、家屬、家族、部落/社區等)的社工/助人工作者,你會如何提供支持與服務?報告頁數2-5頁 (12號字,單行間距)。截止日期:2021/11/11 (週四) 11:59pm,於NTU COOL線上繳交。 4. 作業四(團體作業,15分):延續「作業一」與「作業二」的議題,企劃能促近社會大眾認識該議題的活動,並請提交活動企劃書。活動可以為拍攝短片、遊戲(譬如:桌遊、實境體驗、RGP、或團體帶領的遊戲等)或其他具有創意的活動。作業不限格式與頁數。截止日期:2020/11/25 (週四) 11:59pm,於NTU COOL線上繳交。 5. 作業五 (團體作業,25分) :延續作業四,針對所選之議題完成短片拍攝及遊戲或活動設計,並於第十五週、十六週課堂上進行成果發表。若拍攝短片,現場放映短片並進行映後座談Q&A。若設計遊戲,現場讓全班同學一起體驗遊戲。每組成發時間60分鐘,含至少10分鐘Q&A。作業四目的在於促進社會大眾對該議題之認識。 6. 期中口頭報告 (團體作業,10分):請針對作業二之內容於第九週(11/18)課堂上進行口頭報告。 7. 團體作業之自評互評:自評互評分數將影響本學期各項以小組為單位之作業成績。每位同學之分數將依其組內成員在互評中給予總分之平均,依比例給分。截止日期:2022/1/13 (週四)下午5點,於NTU COOL線上繳交。 備註:作業不接受遲交,但如果遇特殊情況,無法如期繳交作業,請於作業截止日期前和授課教師聯繫,並討論替代方案。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23  第一週(9/23):課程介紹與台灣原住民族社會工作
• 說明:本週簡介原住民族與社會工作課程。
• 指定閱讀:
1. 夷將‧拔路兒(1985)原住民:為什麼我們選擇這個名稱,1985年2月15日。
2. 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中文版。
3. 臺灣原住民族正名運動政府體制文獻史料彙編。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編輯。資料參考連結:http://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CID=217054CAE51A3B1A&DID=0C3331F0EBD318C21CE137CE4F910E5F  
第2週
9/30  第二週(9/30):原住民族社會工作之演變與展望
• 說明:本週課程將介紹原住民族社會工作及福利政策之發展。
• 指定閱讀:
1. Kui (許俊才)、Aki (黃雯絹)(2013)。原住民(族)與社會工作的相遇─ 是美麗還是哀愁?。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3(2),89-114。
2. 王增勇(2011)。原住民社會工作。載於呂寶靜(主編),社會工作與臺灣社會(第二版)頁229-258。臺北市:巨流。
3. 莊曉霞(2019)。部落族人對原住民族社會工作的期待:去殖民觀點的想像。臺大社會工作學刊,(40),87-129。
4. 萬育維、曾梅玲、鄭惠美(2009)。從部落工作經驗建構原住民社會工作教育的內涵。社區發展季刊,(127),89-98。
5. 李明政(2012)。原住民族社會福利體制的建構。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 2(2), 27-46。
6. 李明政(2016)。思考原住民族社會工作教育。社區發展季刊 155,215-224。 
第3週
10/7  第三週(10/7):原住民族議題與多元社群(一):歷史創傷與健康
• 說明:本週課程從歷史創傷的架構來探討帝國主義及殖民壓迫對原住民族的生活與健康之衝擊及跨世代的影響,並進而討論當前健康問題及健康危險行為之成因。
• 指定閱讀:
1. Evans-Campbell, T. (2008). Historical trauma in American Indian/Native Alaska communities: A multilevel framework for exploring impacts on individuals,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23, 316–338.
2. Teyra, C. (2016). 實踐狩獵文化—太魯閣族歷史創傷療癒。法律扶助基金會會訊51:15-19. 資料連結: http://www.laf.org.tw/index.php?action=media_detail&p=1&id=300
3. Brave Heart, M. Y. H. (2000). Wakiksuyapi: Carrying the historical trauma of the Lakota. Tulane Studies in Social Welfare, 21-22, 245–266.
4. 王增勇、郭孟佳 (2020)。歷史創傷與原住民族社工的實踐:如何以故事解讀原住民族家庭暴力?
5. 夏曉鵑. (2010). 失神的酒以酒為鑑初探原住民社會資本主義化過程.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77), 5-58.
6. 蔡友月(2008) 〈基因 vs.社會失序:社會變遷中蘭嶼達悟族的飲酒行為〉。《本土心理與文 化療癒倫理化的可能探問》,余安邦編,頁 469‐530。台北:中央研究院民 族學研究所。
7. Pihama, L., Reynolds, P., Smith, C., Reid, J., Smith, L. T., & Nana, R. T. (2014). Positioning historical trauma theory within Aotearoa New Zealand. AlterNative: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igenous Peoples, 10(3), 248-262.
8. Myhra, L. L. (2011). " It runs in the family":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historical trauma among urban American Indians and Alaska Natives in culturally specific sobriety maintenance programs. American Indian and Alaska native mental health research (Online), 18(2), 17.
9. Denham, A. R. (2008). Rethinking historical trauma: Narratives of resilience. Transcultural psychiatry, 45(3), 391-414.
10. Goodkind, J. R., Hess, J. M., Gorman, B., & Parker, D. P. (2012). “We’re Still in a Struggle” Diné Resilience, Survival, Historical Trauma, and Healing.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22(8), 1019-1036.
11. Morgan, R., & Freeman, L. (2009). The healing of our people: Substance abuse and historical trauma. Substance Use & Misuse, 44(1), 84-98.
12. Walters, K. L., & Simoni, J. M. (2002). Reconceptualizing Native women's health: An “indigenist” stress-coping model.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2(4), 520-524.
13. Marlatt, G. A., Larimer, M. E., Mail, P. D., Hawkins, E. H., Cummins, L. H., Blume, A. W., ... & Marr, L. (2003). Journeys of the circle: A culturally congruent life skills intervention for adolescent Indian drinking. Alcoholism: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27(8), 1327-1329.
• 課堂討論:
1. 助人工作者為何需要認識歷史創傷?
2. 歷史創傷對您、您的家庭、您所處的社群及社會有哪些影響? 
第4週
10/14  第四週(10/14):原住民族議題與多元社群(二):土地、環境與健康
• 說明:本週課程將探討土地正義、環境正義與原住民族健康之關聯。
• 專題演講:土地正義及亞泥議題
• 演講者:黃靖庭 (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山林研究與倡議主任)
• 指定閱讀:
1. Walters, K. L., Beltran, R., Huh, D., & Evans-Campbell, T. (2011). Dis-placement and dis-ease: Land, place, and health among American Indians and Alaska Natives. In Communities, neighborhoods, and health (pp. 163-199). Springer, New York, NY.
2. Johnson-Jennings, M., Billiot, S., & Walters, K. (2020). Returning to our roots: Tribal health and wellness through land-based healing. Genealogy, 4(3), 91.
3. Hatala, A.R., Njeze, C., Morton, D. et al. Land and nature as sources of health and resilience among Indigenous youth in an urban Canadian context: a photovoice exploration. BMC Public Health 20, 538 (2020). https://doi.org/10.1186/s12889-020-08647-z
4. Kirmayer, L. J., Dandeneau, S., Marshall, E., Phillips, M. K., & Williamson, K. J. (2012). Toward an ecology of stories: Indigenous perspectives on resilience. In The social ecology of resilience (pp. 399-414). Springer, New York, NY.
5. 柯哲瑜Yuri Yuko、林俊儒(2020)期待更好的原住民族健康政策:原住民族健康法倡議與說明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9749
 
第5週
10/21  第五週(10/21):原住民族議題與多元社群(三):歧視與隱微歧視(Microaggression)
• 說明:本週課程探討歧視及隱微歧視對當代原住民族日常生活與健康之影響。
• 指定閱讀:
1. Sue, D. W., Capodilupo, C. M., Torino, G. C., Bucceri, J. M., Holder, A., Nadal, K. L., & Esquilin, M. (2007). Racial microaggressions in everyday life: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62(4), 271.
2. Ciwang Teyra、黃炤愷、Lahok Ciwok(審查中)。我不夠格嗎?都市原住民青年內外交困的歧視處境。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3. 林益仁 (2016.06.27)大尾鱸鰻2 中反映的他者化 (引自芭樂人類學 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501)
4. 是歧視,還是原住民太玻璃心?對網紅愛莉莎莎IG言論的反思,取自:https://www.matataiwan.com/2020/04/18/microaggression/ 。
• 課堂討論:
1. 您生活中有發生過類似的隱微歧視經驗嗎?你認為這些經驗發生的原因為何?
2. 隱微歧視發生時,您曾用過哪些方式回應?成效果如何?
3. 您會建議可以用哪些方式回應隱微歧視,能促進有效對話? 
第6週
10/28  第六週(10/28):原住民族議題與多元社群(四):都市原住民
• 本週課程將探討族人在都市生活之處境。
• 專題演講:待定
• 演講者:待定
• 指定閱讀:
1. Ciwang Teyra (2018)。在都市被歧視,回部落又被質疑—近五成原住民在都市,如何讓他們不再流浪?Mata Taiwan。文章連結:https://www.matataiwan.com/2018/05/24/urban-indigenous-2/
2. 原住民族青年陣線。akapacici不要勉強-撫平那些以加分之名,理所當然施加的傷害。故事連結:https://www.instagram.com/indigen2018
3. 劉千嘉(2015)。移徒與流動: 都市原住民的代間流動現象。高醫通識教育學報, (10), 93-125。
4. 江雯, & 紀舜傑. (2011). 都市邊緣化下原住民族部落認同與重建-以新北市新三鶯部落為例. 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 (10), 125-155.
5. 郭俊巖, & 黃明玉 (2010)。原住民在都市謀生的艱辛歷程之研究: 以三個受助個案為例. 弘光學報, (59), 60-77。
6. 朱原慶(2019)。都市原住民二代:我的父母如何墜入都巿經濟、健康弱勢邊。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indigenous-peoples-health-inequality-urban-migration
7. 移居北部討生活 細說山光社區阿美人故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LLa70itPU
• 課堂討論:
1. 閱讀完本週的指定閱讀後,您對都市原住民的認識為何?
2. 若聽說要求政府廢除都市原住民的相關福利政策的聲音(譬如:升學加分、經濟補助、住宅與租屋補助等),您的看法為何?
 
第7週
11/4  第七週(11/4):原住民族議題與多元社群(五):原住民同志及多元性別
• 說明:本週課程將從不同視角認識原住民族多元性別,並進而探討多元性別、族群以及認同之間的交織性。
• 指定閱讀:
1. Ciwang Teyra、黃炤愷、謝宛蓉(2021)。 只想好好地生活:原住民同志之交織處境與因應策略。臺大社會工作學刊,39。
2. 瑪達拉‧達努巴克(2015)。〈在處境脈絡中認識原住民性別〉,《婦研縱橫》,103,18-37。doi: 10.6256/FWGS.2015.103.18
3. 林文玲老師〈部落「姊妹」做性別:交織在血親、姻親、地緣與生產勞動之間〉,《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6:51-98。
• 延伸閱讀:
1. Evans-Campbell, T., Fredriksen-Goldsen, K. I., Walters, K. L., & Stately, A. (2007). Caregiving experiences among American Indian two-spirit men and women: contemporary and historical roles. Journal of Gay & Lesbian Social Services, 18(3-4), 75-92.
2. 美同志夜店槍擊案「雙靈人」同聲譴責:停止恐同、歧視LGBT!──雙靈人,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線上資源:http://www.matataiwan.com/2016/06/14/usa-two-spirit-on-orlando-shooting/
3. Lisin Haluwey (2003)。邦查人-為何幫忙鞏固主流文化(上)(下)
- https://tw.news.yahoo.com/讀者來稿-邦查人-為何幫忙鞏固主流文化-上-161123630.html
- https://tw.news.yahoo.com/讀者來稿-邦查人-為何幫忙鞏固主流文化-下-161119451.html
4. Balsam, K. F., Huang, B., Fieland, K. C., Simoni, J. M., & Walters, K. L. (2004). Culture, trauma, and wellness: A comparison of heterosexual and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wo-spirit Native Americans.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10, 287-301. 
第8週
11/11  第八週(11/11):原住民族議題與多元社群(六):家暴防治
• 說明:本週課程探討與反思原住民族婦女之家暴防治工作。
• 專題演講:原住民族觀點之家暴防治實務
• 演講者:黃瑞鳳 (勵馨基金會花蓮中心 督導)
• 指定閱讀:
1. 莊曉霞、黃瑞鳳、林靜琴、曾雪麗、王芝瑛 (2020)。 太魯閣族女性社會工作者視角中的家庭暴力,” 社區發展季刊, No.171, pp.9-23。
2. 王增勇、郭孟佳 (2020)。歷史創傷與原住民族社工的實踐:如何以故事解讀原住民族家庭暴力?  
第9週
11/18  第九週 (11/18):期中口頭報告 
第10週
11/25  第十週(11/25):原住民族社會工作之相關理論與方法
• 說明:本週課程將討論壓迫論理、反壓迫實務、抵殖民方法論等,並進而探討社會工作者應具備之文化能力。
• 自我覺察演練。
• 指定閱讀:
1. 陳雅馨(譯)(2017)。正義與差異政治(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原作者:Iris Marion Young)。臺北:商周出版。第一章、第二章。
2. 詹宜璋(2009)。專業知識與文化知識之衝突與轉化:原住民族社會工作者專業實踐與反思。社區發展季刊,127,113-120。
3. 莊曉霞 (2009)。原住民社會工作之反思。臺灣社會工作學刊, (6), 148-168。
4. 莊曉霞、劉弘毅 (2011)。 〈反壓迫社會實務工作〉,載於李明政編著,《多元文化社會工作》,頁 35-56。台北:松慧出版社。 
第11週
12/2  第十一週 (12/02):原住民族個案及家庭工作—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
• 說明:本週課程將介紹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簡稱原家中心),以及原家中心的角色及功能。
• 專題演講:以部落文化為底蘊的原家中心服務模式
• 演講者: 待定。
• 指定閱讀:
1. 莊曉霞、陳鈺芳、黃瑞鳳 和 劉弘毅。〈原住民社會工作督導經驗:以「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為例 〉, 《社區發展季刊》, 第169期, 第142-153頁。
2. 莊曉霞。〈原住民女性社會工作者的充權經驗 :以「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為例〉,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 第24卷, 第1期, 第79-122頁。 
第12週
12/9  第十二週(12/09):原住民族部落及社區工作-以部落知識為主體的長者照顧與實踐
• 說明:本週課程探討長期照顧在原住民族地區推行之現況,並進而探討原住民族文化在長期照顧扮演之角色。
• 專題演講:文化照顧之在地實踐
• 演講者:王信翰 (Sakul部落文化健康站工作者)
• 指定閱讀:
1. 王信翰、蔡文進(2019)。參與撒奇萊雅族Sakul部落發展在地照顧服務模式的實踐經驗初探。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7,167-186。
2. 李逸偉(2019)。陪伴老人家在部落生活-Sakul部落文化健康站的夢想。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7,159-165。
3. 王增勇。(2019)。回歸日常、解殖照顧。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三十二卷 第二期 131-139頁。
4. Ciwang Teyra, 吳雅雯Yabung Haning, 黃炤愷, 謝宛蓉, 黃坤耀Lbak Uking, Manu Ka Kmlawa Rudan?初探太魯閣族老人照顧-以支亞干部落為例(已接受刊登),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5. 阿布娪(2015)。〈自己的老人自己顧:原住民族的文化照顧—高雄達卡努瓦部落的 To’ona tamu(有老人在的地方/耆老智慧屋)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01,247-257
6. 黃盈豪。(2016)。從大安溪部落共同廚房的在地實踐反思文化照顧。長期照護雜誌,20 (3),頁213–228。
 
第13週
12/16  第十三週(12/16):原住民族部落及社區工作-都市原住民兒少照顧
• 說明:本週課程將邀請針對都會區族人提供服務之實務工作者分享其兒少照顧的社區工作方案與實務經驗。
• 專題演講:都市原住民助人工作方法及經驗
• 演講者:黃雯絹(Aki) 新北市樂窩社區服務協會社工。
• 指定閱讀:
1. 蘇翠涵 (2018)。都市原住民兒少服務經驗-以汐止 F 原住民社區為例。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35), 127-137。
2. 田舒瑋 (2019)。在都市生活的原住民婦女在培什麼力-以至善基金會的快樂大掃家事清潔團隊為例. 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36), 89-104.
課堂討論:
1. 針對「蘇翠涵 (2018)。都市原住民兒少服務經驗-以汐止 F 原住民社區為例」一文,請分享閱讀心得,並提出至少兩個問題。 
第14週
12/23  第十四週(12/23):小組討論
• 說明:本週課程以小組討論為主。老師和各個小組會針對期末成果發表進行個別討論。 
第15週
12/30  第十五週(12/30):期末成果發表
• 說明:本週課程將針對期末作業五進行成果發表。每組分享時間為60分鐘(含至少10分鐘Q&A)。 
第16週
1/6  第十五週(1/6):期末成果發表
• 說明:本週課程將針對期末作業五進行成果發表。每組分享時間為60分鐘(含至少10分鐘Q&A)。 
第17週
1/13  第十七週(1/13): 繳交自評互評表
• 說明:本週無實體課。請繳交期末自評與互評表,請於NTU COOL線上繳交,截止時間 2022/1/13 下午5點。